广州借卵(宋代和清代的帝后大婚,原来差别那么大)

第三方分享代码
admin 3年前 (2022-10-29) 四川试管婴儿 21 0

原标题:宋代和清代的帝后大婚,原来差别那么大

最近,很多人被《清平乐》的帝后虐恋伤害到了,甚至声称要弃剧。不过,历史早已剧透,真实的曹皇后就是一生不受宠,一生无子。

不过,今天我们不讲夫妻关系,而是讲讲真实历史环境中,皇帝的大婚仪式是怎样的?古人结婚又需要走哪些程序呢?

01

恪守礼节的宋代婚礼

中国古代婚礼仪式讲究“六礼”,是中国流传千年的婚礼仪式,具体包括哪些部分呢?

六礼,是中国古代婚姻中的六道程序,早在西周就已确立。《仪礼·士昏礼》中记载:“婚有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纳采、问名】

纳采为第一道程序,即俗称的“提亲”,若男女双方互相中意,则男方家再正式向女方家求婚,并携带纳采礼品送给女方。男子行纳采礼之后,向女方询问待嫁女子的姓名、生辰及家庭情况并通过这些信息进行占卜。

《清平乐》中男女双方互相报告家庭情况

宋代皇帝纳后行纳采礼前一天,先要在朝堂布置一番。

根据《宋史·礼十四》记载,宋仁宗册曹皇后的“皇后受册宝”放在用朱漆金涂银装的盒子中,内含用上好的珉玉五十片做成玉简,伴有金子做的“皇后之宝”。

左图为故宫博物院藏清代“皇后之宝”,盘交龙纽;右图为螭纽

纳采当日,使者先于宫中大殿中宣读制书,文武百官更换朝服上殿。随后使者前往皇后“行第”处再次宣读制书并进行问名礼。

【纳吉、纳征、请期】

婚礼的第三道程序是纳吉,在得知男女双方生辰八字占卜为吉的情况下,男方将再次与女方联系共同商量婚事。

接下来是纳征,在宋代又称纳成,即男方家向女方交纳财聘,为六礼中的核心程序,纳征之后双方不得再反悔。

请期接在纳征礼后面,并且纳吉、纳征、请期均在同一天于皇后家中进行。

百官身着朝服参加册封礼

【亲 迎】

册封完毕后是六礼中的最后一礼:亲迎,内容是新郎带领队伍去迎娶新娘。

但皇帝贵为天子,纳后时就将亲迎改为奉迎,以显示尊卑的等级分别,由使者带领众多大臣去迎娶皇后。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中女子出嫁前父母进行教导

《清平乐》中百官对皇后再拜

【同牢、合卺】

至此,结婚的皇帝和皇后都没有机会相互见面,导致宋仁宗一直认为曹皇后“貌丑不至惑君”而错过了接下来的礼节“同牢”。

同牢,即为夫妻共同食用食物,包含了夫妻两人今后愿意同甘共苦的含义。

与同牢一并进行的还有“合卺”礼,合卺相当于现在婚礼中喝交杯酒的环节。

这都是为了表示夫妇一体、尊卑等同的亲密。

电视剧《知否》中新婚二人行合卺礼

礼毕,皇帝与皇后进入御幄,类似民间婚礼中的入洞房,幄本指用布或巾围成的寝室,皇帝纳后时的寝室称御幄。至此,婚礼仪式结束。

02

精心设计的妆容服饰

在宋仁宗曹皇后大婚的场景中,相信有不少人被皇后佩戴的冠所惊艳。根据《宋史·舆服三》记载,“皇后首饰花一十二株,小花如大花之数,并两博鬓”。

“博鬓”是古代妇女的一种发饰,下垂过耳,鬓上饰有花钿、翠叶之类的饰物,为一种假鬓。此冠又称“九龙四凤冠”,因其上饰有九龙四凤而得名。

“博鬓”示意图

脸上白色的装饰贴片叫做面靥(yè), 靥是酒窝的意思,所以最开始,面靥只是在脸颊的酒窝处点上一个红点。

后来才发展出多种形状、多种位置。为配合皇后的尊贵身份,宋徽宗皇后像上皇后的面靥均为珍珠制成,贴在额头、脸颊上。

宋徽宗皇后画像,脸上贴了多个面靥

除了面靥之外,如果细心观察还能看到皇后的鼻梁、下巴、额头三处用白粉涂成了白色,这是一种改良过的“三白妆”,相当于现代人妆容中的“高光”部分。

古代女子中较为夸张的“三白妆”

除了妆容之外,皇后的服装也十分讲究。据《宋史.舆服志三》记载,宋朝皇后穿的衣服主要有四种,一曰祎衣,二曰朱衣,三曰礼衣,四曰鞠衣。

袆衣是最高形制的服饰,按规定只能在祭祀和册封时穿戴。

历史上的曹皇后画像

皇后的服饰如此精美,皇帝的打扮自然也是经过一番精心设计的。

皇帝于大婚时所佩戴的为“通天冠”,为“金博山”形制,即古代王族所特有的一种头饰。

《清平乐》中的通天冠

而皇帝穿的衣服叫做“绛纱袍”,“以织成云龙红金条纱为之”,红色为主,皂白色衣领、衣袖、裙裾,白罗方心曲领,白袜黑鞋,佩戴玉绶。

皇帝在大祭祀致斋、正旦冬至五月朔大朝会、大册命、亲耕籍田等场合都会穿这身衣服。

总体来说,宋仁宗大婚的流程基本上恪守周朝流传下来的六礼,并且有所合并简化。

与宋代王室克制理性的婚礼仪式相反,清代后期的皇帝大婚可谓一大盛事,耗资巨大,人力财力都有夸张的投入。

03

极尽奢华的光绪大婚

在之前的朝代中,虽有史官详细记录了婚礼流程,但没有一个像光绪大婚时那般,原原本本地还原了婚礼的全景象,画家精密细致的画工也让我们得以一窥当时盛大的场景。

光绪帝十八岁大婚时,内务府郎中庆宽图绘《大婚典礼全图册》,记录了大婚历程。

单是隆裕皇后的嫁妆便数量惊人。隆裕的嫁妆分两天抬进皇宫,共两百抬。浩浩荡荡地队伍抬着五花八门的轿子从皇后家走到皇宫,让天下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光绪帝大婚典礼全图册》之皇后妆奁图

皇后用的“囍”字金如意

和其他大婚的皇帝一样,光绪帝也要合乎婚礼流程行六礼,然而他的仪式要更为奢华铺张。

隆裕皇后的册封金宝用500两纯金打造,置于交泰殿。下图展现了放置皇后册宝的场景,可见此时宫殿上方已高悬巨幅“囍”,节庆氛围十分浓重。

隆裕皇后的“皇后之宝”,图片来自央视纪录片《国宝档案》

《光绪帝大婚典礼全图册》中陈设皇后册宝于交泰殿场景

行册封礼时,光绪帝亲临太和殿钦命使节并且检视即将颁给皇后的金册和金宝。

册立奉迎二,皇上行三跪九拜礼

册立奉迎三,皇上御太和殿

册立奉迎四~十二

册封完毕后,皇上派大臣使节前往皇后家中奉迎新娘,皇后乘坐16人抬的黄色凤舆前往皇宫。

皇后乘坐凤舆

凤舆外部由黄、蓝两色组成,黄色的矫身上绣有蓝色的凤凰,内部铺垫通红,绣有凤凰和“囍”字纹饰,装饰极为考究,烘托出强烈的喜庆气氛。

凤舆内饰图

轿子喜庆奢华,皇后穿的礼服更是做工精细华美。

皇后穿的袍子称为“龙凤同合袍”此袍以大红色江绸为面,明黄色素缎为里。

隆裕皇后“龙凤同合袍”

隆裕当年戴的红缎龙凤盖头也极为繁复华丽。用金丝银线绣出龙凤、祥云和蝙蝠图案,象征皇后的地位和美满的婚姻。

隆裕皇后“龙凤盖头”

皇后的凤舆到达乾清门时,才算正式到达皇帝的家。

皇后在乾清宫阶下出凤舆,命妇接过皇后手中的苹果与金如意,换上内装珍宝、钱币的宝瓶,象征皇帝皇后将天下所有的宝藏都聚在一起。

皇后怀抱宝瓶,进乾清宫,跨越火盆。坤宁宫门槛上安放马鞍,鞍下置两个苹果,谐音是平安,意求平平安安。

《皇后凤舆入宫图》一~四

皇后凤舆通过乾清门

木嵌料石金桃皮马鞍

之后皇帝皇后进入坤宁宫,即皇帝的洞房。

最后便是同牢合卺礼,夫妻双方共同食合卺宴。下图为婚礼时用的龙凤合卺桌。桌通体黄漆为地,桌面彩漆龙凤双喜纹,牙板上饰双喜云幅,整体造型规整,寓意吉祥。

黄漆描金龙凤双喜合卺桌

帝后合卺宴所用的“五彩吉祥”龙凤碗及筷子

婚礼当天,仪式结束后还有后续的婚后礼。光绪皇帝要在初二、初四、初五和初八分别举行朝见礼、庆贺礼、筵宴礼和祈福礼,接受群臣百官的祝福、昭告天下百姓皇帝皇后的喜事。

庆贺礼图

光绪皇帝的婚礼仪式隆重、礼节繁多、极尽奢华,共花费白银550万两。

可盛大的婚礼带来的却是不美满的婚姻。为了达到控制皇帝的目的,慈禧太后一手包办了光绪婚事,光绪只得忍气吞声,被迫与慈禧的侄女结婚。

如此盛大费财的婚事,最终只酿造了一场婚姻的悲剧。

相比清代后期的婚礼仪式,宋代婚礼显得朴质无华。

赵祯将不必要的仪式简化,毕生体恤民情,不铺张浪费,才被后世称为“仁”的谥号。历史上,宋仁宗和曹皇后虽谈不上情意绵绵,但也是相敬如宾度过一生,对于皇室婚礼来说,便是最好的结局吧。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相关推荐

网友评论

  • (*)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