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为什么到医院总要抽血?抽出来的血,最终去了哪里?这就为你揭秘!
去医院体检时,总会有个项目是抽血,生病时,医生也会说抽血,这不免让人疑惑,为什么总是要抽血呢?抽血可以检查出什么疾病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一、为什么医院要重复抽血?
血液检查靠的是机器,每支试管中的添加剂与血量需要成一定比例,以确保检测的准确度,部分检验可能需要二次检测。
抽血时多次抽取、分开装管是为了检查血液里的各项指标参数。
抽的血会被送到医院检验科,根据检查的项目由不同亚类部门(包括常规检验、生化检验、免疫检验、细菌检验和分子生物学检验等)来进行检测。
而且根据不同检查项目,试剂盒和化验机器都不同,所需要的血量也会有所不同。一般来说,每管检查的血液至少要1毫升或者几毫升。
那多余的血都去哪了? 检测完后,如有多余的血液会先保存7-15天,超过时间后就会按医疗垃圾的标准程序进行处理。
二、抽血能查出哪些病?
血液检查可以被细分为血常规检查、脏器功能检查和激素验血检查等,通过血液检查可查出多种疾病。
1、血常规检查
血常规包括了血压、血糖和血脂等血液基本指标,对比基本指标和参考值后可以诊断出是否存在“三高”等代谢类疾病的症状,然后再采取进一步的治疗。
2、脏器功能检查
通过检查血液中的某些指标,可以判断身体的脏器是否健康。例如诊断肝病,通常会查血液中的胆红素和转氨酶含量;诊断血管和心脏健康等,通常会查血液的酶含量。
3、激素验血检查
激素验血主要是检查血液里的肾上腺激素、甲状腺激素等的含量,从而诊断是否患有内分泌疾病,例如甲减、甲亢、垂体瘤、神经性厌食或贪食等。
在针对女性的激素验血检查中,还能通过查雌激素含量来初步诊断是否有妇科疾病。
另外,血液检查还可以筛查癌胚抗原和肿瘤标志物,从而辅助防治癌症。
三、需要抽血,需要做好哪些准备?
为了检查的准确性,抽血前也是需要做一些准备的。
抽血前一天,建议不要做剧烈的运动。临近抽血时,也要避免快走和跑步等运动,同时情绪要保持稳定,抽血前要静坐15分钟。
饮食尽量清淡,不要喝茶、咖啡、含糖饮料和酒,同时也要少吃高蛋白和高脂肪的食物。
至于是否可以服用药物,建议听从医生指示,因为有些药物可能会影响凝血功能,抽血后需要较长时间的密切观察和处理。
如果有些项目需要空腹抽血,那么抽血前8-10小时是不能吃任何食物的。
为什么血检需要空腹?
这是为了检测数值更准确。因为人体在空腹时处于一个基础代谢的状态,血液检查结果不会受到饮食等因素的影响,可以呈现出血液的真实状况。
而且部分指标的参考范围是空腹下的参考值,如果不是空腹抽血就没有参考意义了。
另外,部分人在进食后,血液会呈现出乳糜状,这对血液检查结果有一定的影响。
需要空腹的血液检查包括了空腹血糖、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激素水平、各种感染标志物和肿瘤标志物等。
延伸:一滴血可以查出所有癌症吗?
“一滴血查癌症”,这种说法很早就掀起过热烈讨论。其实这指的是,检测肿瘤血清标记物,但是肿瘤标志物异常并不等同于患癌。
因为很多肿瘤标志物都没有特异性,无法作为癌症诊断的可信标准。
有的人没有患癌,也会出现肿瘤标记物超过标准的情况,也就是所谓的“假阳性”;而有的癌症患者从患病到死亡,其肿瘤标志物可以一直不超标。
所以要诊断癌症,除了抽血检查肿瘤标志物外,还要结合影像学检查等多种手段来综合判断。 “一滴血查癌症”是不现实的,要是有某些机构宣称自己“一滴血查癌症”,请不要相信。
不过,肿瘤标记物对癌症防治来说还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一方面,肿瘤标记物可以提示相关癌症的患病风险,例如肿瘤标志物CA-125异常,可能跟卵巢癌、盆腔炎和卵巢囊肿等有关。
另一方面,肿瘤标记物在临床上常用于评估癌症治疗效果,例如患癌时血清肿瘤标记物指标会较高,在进行手术等治疗后,如果指标下降了,就代表治疗是有效的。
抽血是很常见的检查项目之一,很多健康信息都能从血液化验结果中看得出来。每次抽血检查的采血量相对人体总血量来说,还是很少的,所以不会对身体造成伤害,不必过于担心或害怕。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网友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