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借卵价格(33岁女大学生在家啃老十年:毁掉一个孩子,就狠狠打击他)

第三方分享代码
admin 3年前 (2022-10-24) 不孕症状资讯 26 0

  作者:居潇潇

  前不久,央视《心理访谈》的一期节目让人印象深刻。

  主人公范成金,今年33岁,在大学毕业后一直没有找工作,整整十年,始终在家啃老。

  在镜头前,她和父母之间互相埋怨,几乎每说一句话就要针锋相对。

  她说自己喜欢雕刻,母亲在一旁插话反驳:“喜欢那个有啥用?喜欢啥,啥也干不了。”

  她对记者大声抱怨:“她不让我说话,她明显不让我说!”母亲也不示弱地喊:“让你说,让你说,你一事无成,一事无成啊你!”

  说起父母,范成金几乎都是愤慨。

  她回忆起初中时很喜欢写写画画,还设计过运动鞋和服装,但当她兴致勃勃拿给父母看时,迎来的只有冷嘲热讽:“有啥用呀,有用吗?看书去!”

  甚至还因此把她狠狠打了一顿,认为她没认真读书。

  在范成金的眼里,自己从未得到父母的肯定和表扬,永远只有打击,就连普通的做饭,父母和姐姐也会过来指责她“你搁水咋搁这么多?你这饭咋做的?”

  久而久之,她心情越来越压抑,开始害怕和别人打交道。

  读大学期间,她和朋友一起去超市做兼职,当顾客咨询问题的时候,她紧张得一句话都说不出来。

  大学毕业后,她也曾找过工作,但这种说不出话的症状越来越严重,而家人给她的不是支持,而是指责:

  “你将来成事了,我给你跪下”

  “你成事了,狗都成事了。”

  最后,她一气之下再也不找工作,在家中待业到如今。

  对于范成金的遭遇,有人嘲笑她:“小姐身子丫鬟命,生错了家庭”,也有人感慨:“她太想证明她父母错了,以至于不惜毁了自己。”

  一条点赞最多的评论写着:

  “跟我的成长经历一模一样,从小被否定,不能跟别人很好地相处”。

  这才是问题的关键。

  范成金从一个大学毕业生到待业十年的啃老族的转变,背后是三十多年被否定和贬低的人生。

  要想毁掉一个孩子,就狠狠地打击他。

   01 

  被否定的痛苦,是终身的

  生活中,很多家长都是打击式教育的忠实拥趸。

  他们认为这样能激发出孩子的潜能,“知耻近乎勇”,却不知道,得不到尊重的孩子,同样找不到自信。

  演艺圈才女徐静蕾就是这样一个被“打击”着长大的孩子。旁人眼中,她从演员到导演,再到制片,横跨不同种类的工作,始终在突破自我。

  但谁能相信,这样一个才貌双全的女人,哪怕年过四十,面对自己的父亲依然本能地“发憷”。她害怕父亲的评价,内心深处永远充满不自信。

  徐爸爸是个典型的"虎爸",从徐静蕾出生开始,这个曾经从政的男人就对这个孩子寄予厚望,他希望证明,自己的女儿不比任何男孩差,好借此弥补"没生到男孩儿"的遗憾。

  在那个通讯不便的时代,徐爸爸会专门去图书馆将各种育儿书籍手抄回家,按照教科书上的要求,把女儿的每天都安排得满满当当的。

  徐静蕾的童年都在练字、练琴和学英语中度过,但是,不论她多努力,父亲似乎永远都不满意。

  他要求女儿一定要练好字,理由竟然是,他怕女儿长大后找不到工作,写一手好字总能有个去处,不至于没饭吃。

  旁人眼中多才多艺的孩子,到了徐爸爸这儿,就成了工作都找不到的人,这样的落差,让徐静蕾很长时间都不能放下与父亲的心结。

  她的导演处女作《我和爸爸》,讲述的就是一对父女的故事,影片里,她把父亲这个角色塑造成了一个平易近人、尊重孩子的形象,和现实中自己的父亲完全相反,这其实也是一种无声的抗议。

  徐静蕾曾和作家王朔有一段不为世俗所容的感情,相识之初,王朔的年龄就几乎可以当她的父亲,但徐静蕾依然爱得飞蛾扑火。

  现在看来,也许正是因为在亲生父亲那里遭遇了太多打击,她才会下意识地在亲密关系中寻找一个完美的“父亲”形象。

  可见,哪怕事业再成功,但那些被贬低和否定的痛苦,终身都将如影随形。

   02 

  打击不是爱,也不是教育

  知乎上有人提问:如何面对父母的打击式教育?

  有一个回答一针见血:

  不存在打击式教育,打击就是打击,打击的目的可能包含了教育,但更多的是对子女的否定。

  所谓“打击式教育”,本来就是个伪命题,那些说出口的否定、谩骂乃至诅咒,根本不是教育,而是伤害。

  有一部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提名的电影,名叫《伯德小姐》,它讲述的就是与“打击式教育”有关的故事。

  电影其中一个场景,是母女俩开车去学校。

  女儿伯德小姐正在念高中,她无意中说起,自己希望去大城市上大学。结果,母亲毫不留情地开始讽刺她:“反正你也考不上。”

  种种刺耳的言语,让女孩忍无可忍,跳下车逃离这一切。

  类似的挖苦充斥着整个影片,母亲对女儿一次又一次打击,让她陷入了巨大的自我否定之中,也让母女之间的关系降至冰点。

  电影里有这样一段对话:

  “妈妈,我有时只是希望你能喜欢我。”

  “亲爱的,我当然爱你。”

  “不,我是问你,你喜欢我吗?”

  “我只是希望你能够成为最好的那个你。”

  “可如果这已经是最好的我呢?”

  母亲没有回答,陷入了长久的沉默。

  许多爸妈和电影中的母亲抱着同样的想法,“我希望孩子能变得更好”,但很少有人会思考:

  如果孩子所呈现出的已经是他们竭尽所能之后的成果呢?

  难道世俗意义上不够优秀的孩子,就不配得到爱了吗?

  不,孩子不是因为优秀而被爱,他们本身就已经是很美好的存在,也理应在爱和祝福中成长。

  有句俗语叫“打是亲骂是爱”, 但不是每个孩子都能挺过被打击的痛苦,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只会留下被最亲近的人否定的痛。

  所谓的“打击式教育”,满足的只是成年人自己情绪一种发泄,对孩子所起的正面作用寥寥无几。

   03 

  爱需要用正确的方式说出来

  现实中,大部分父母并非刻意要去打击孩子,很多时候,所谓打击和挖苦,背后都是可怜天下父母心。

  但是,再好的出发点,如果没有用合适的方式来表达,只会适得其反。

  聪明的父母,从来不会正话反说。既然是对孩子的爱和鼓励,就要用最恰当的方式表达出来。

  国学大师丰子恺,不仅在专业领域造诣非凡,对教育孩子也有独到的见解。其中最核心的观点,就是主动赞美孩子。

  在那个物质匮乏、生活动荡的年代,丰子恺从不把外界的压力带到亲子关系中,旁人眼中的“熊孩子行为”,在他眼里却是孩子天真可爱的表现。

  孩子想要搬动比自己身体还大的椅子,有时还会一起翻倒在地上,他不指责不发火,而是感慨:“你们是不受大自然的支配,不受人类社会的束缚的创造者,你们的世界何等广大!”

  孩子多愁善感,一粒花生米掉落,或是自己嚼了舌头,小猫不肯吃糕,都要哭得嘴唇翻白,昏去一两分钟,他笑着赞叹:“你是身心全部公开的真人,你什么事情都像拼命地用全副精力去对付。”话里话外透露的是一种全然的欣赏。

  孩子拿新鞋子给凳子的脚穿了,得意地叫“阿宝两只脚,凳子四只脚”,他由衷佩服:“孩子的创造力,比大人真是强盛得多。”

  丰子恺说:“童年,人生中短暂的黄金时代,需要我们好好欣赏、珍重和保护。”

  对待儿女,丰子恺就如朋友,给予最大的理解和尊重,在尊重的基础之上,他再进一步要求儿女刻苦读书、做真诚、正直、独立的人。

  也许正是因为这份尊重,丰子恺七个子女个个成才,虽没有大富大贵,但都在各自的领域做出了一番成绩,过着自给自足、平和幸福的生活。

  克里希那穆提说:教育的最大任务在于产生一个完整的人。

  打击、否定,是与教育本身的初衷背道而驰的,只有保持一颗平常心,从孩子的角度去感知、去体会,自然而然地爱孩子,父母和孩子才能一同成长,成为更好的人。

  愿每一位父母,都能用最合适的方式,表达对孩子的爱,也愿每个孩子都能被温柔地看见,不必被否定,被伤害。

  正如教育家杜威所说:“教育即是生长,除它自身之外,并没有别的目的。”

  与大家共勉。

相关推荐

网友评论

  • (*)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