禾尔盟
医保大门敞开,辅助生殖赛道大有可为
逐步纳入医保支付范围
9月15日,国家医疗保障局发布《国家医疗保障局对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第5581号建议的答复》,对人大代表提出的“关于‘不孕不育症’辅助治疗纳入国家医保提高人口增长的建议”做出答复。
该答复函指出,医保部门已将符合条件的生育支持药物溴隐亭、曲普瑞林、氯米芬等促排卵药品纳入支付范围。同时,在诊疗项目方面,将指导各地,立足“保基本”的定位,在科学测算,充分论证的基础上,逐步把医保能承担的技术成熟、安全可靠、费用可控的治疗性辅助生殖技术按程序纳入医保支付范围。
据《中国妇女报》报道,目前,不孕不育症及辅助生殖技术,不属于疾病治疗的范畴,我国没有明文规定对此实施补助需要自费治疗。但已有部分省份探索性地对特殊群体,如‘失独家庭’等接受ART助孕予以适当补贴。
近年来,人口问题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随着“三孩”政策的出台,生育问题必将被摆在国家发展的重要位置。
受环境、工作、不良生活方式的影响,人类不孕不育的比例在逐年升高。据国家药监局官方网站2020年底发布的解说视频显示,预计未来三年,中国的不孕率将从16.9%上升到18.2%。
人类辅助生殖技术(ART)是指运用医学技术和方法对配子(精子和卵子)、合子(受精卵)、胚胎进行人工操作,使不育夫妇妊娠的技术,包括人工授精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技术(试管婴儿)及其各种衍生技术,兴起于上世纪70年代。
自1978年世界首例试管婴儿诞生以来,辅助生殖技术已经有了很大进步,在一些发达国家,通过辅助生殖技术出生的子代,已占年度总出生人数的1%以上。
辅助生殖竞争者
辅助生殖行业的参与者,主要包括上游供应辅助生殖的生物医药、检查技术/试剂、器械耗材的医疗企业,以及下游开展辅助生殖的医疗机构。据国家卫健委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12月底,全国经批准开展人类生殖辅助技术的医疗机构共536家,准入技术主要包括夫精人工授精技术、供精人工授精技术、常规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技术、卵胞浆内单精子显微注射技术、植入前胚胎遗传学诊断技术等,经批准设置人类精子库的医疗机构共27家。而在医疗器械方面,随着辅助生殖技术的发展,相关医疗器械的需求也在逐年增加。ART相关医疗器械产品主要包括:与配子、合子、胚胎接触的培养液、保存液、冷冻液等液体类产品,相关手术器械如取卵针、显微注射针、胚胎移植导管、培养皿等器具耗材类产品,及显微注射显微镜、胚胎培养箱、负压泵等专用设备等。国家药监局《医疗器械分类目录》辅助生殖器械一级分类下的11项器械中,2项属于Ⅲ类医疗器械,主要包括在体外对受精卵进行辅助孵化的显微手术激光系统,以及用于辅助生殖技术中配子和胚胎在体外准备、培养、转移、储存的体外辅助生殖用液,其余均为Ⅱ类医疗器械。
(来源:赛柏蓝器械;编辑:东台)
举报/反馈
网友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