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供卵(肚中抽出的积液,装满了12个可乐罐!突然“发胖”,当心是卵巢癌)

第三方分享代码
admin 3年前 (2022-10-10) 上海试管婴儿 20 0

原标题:肚中抽出的积液,装满了12个可乐罐!突然“发胖”,当心是卵巢癌

肚中抽出的积液,装满了12个可乐罐!突然“发胖”,当心是卵巢癌

吃,仿佛是中国传统节日的主旋律。于是乎“每逢佳节胖三斤”成了一道难以摆脱的“魔咒”,让人不由得看着蹭蹭上涨的体重泪流满面。

今年1月,47岁的肖大姐(化名)摸着自己突然“发胖”的肚子陷入了沉思......

47岁大姐肚大如孕妇

医生:不是吃胖了,是卵巢癌

过年前,肖大姐发现自己的肚子总是觉得胀胀的,有时候气得很难喘上来。因为快过年了,肖大姐就以为是自己吃胖了,以及太久没运动导致的,也就没太在意。

随后的日子,令肖大姐意想不到的是,她的肚子竟然一天天变大了,饭也吃不下!

肖大姐觉得事情可能没那么简单,于是过完年后就跑了好几家医院,做了彩超又做了穿刺活检后,医生告诉她:“你这哪是吃胖了,这是得了卵巢癌啊!”

从事健康行业的肖大姐,对卵巢癌这个“杀手”早就有所耳闻,检查结果出来后心凉了大半。

卵巢癌它在和众多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杀手们”的大比拼中,有显眼的“战绩”。比如发病率上,它居于第3位,仅次于宫颈癌和子宫内膜癌;在死亡率上,它常年居于首位。

而且它可谓是:不出手则已,一出手惊人。它悄悄来到人类身边,深藏在盆腔中,早期没有症状,一般不容易注意到。等有了症状去医院,它已经接近得手,70-80%的卵巢癌发现即为晚期,即使有医生帮忙,也不容易把它打败。

抽出的腹水

可以装满36个可乐罐

「肖老师是个爱美的人」,肖大姐的先生推开门,跟我们说,「去了7、8家医院,也给了化疗方案,但我们觉得副作用大,人也比较悲观,就用中医维持治疗……」

「还做过两次腹腔灌注化疗啦」,肖大姐一边打断先生的插话一边和我们比划了起来,「还抽了好几次腹水,前前后后加起来有12000多ml呢!」

12000ml大概是多少呢?普通可乐一罐是330ml,也就是说,抽出的积液已足够装满36个可乐罐!

「为什么最终选择陈亦乐教授呢?」我们问她。

「我是通过之前参加过妇瘤学术会的姐姐介绍了解到陈亦乐教授,抱着试一试的心态也就来了。」她回答。

「陈教授是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对她比较信任,而且你们人性化程度让我感受到温情。

医术,再加一点温度。

原来,打动患者的不仅是治愈身体,还有温暖心灵。

经过三次化疗后,8月3日,肖大姐终于被推进了手术室进行癌细胞感染组织的切除。手术切除出来的组织放在盆里大大小小好几块,触目惊心地“大爬虫”(手术切口疤痕)从此落在了肖大姐的身体上。

⬆️陈亦乐教授查房,非文中患者

「一开始我是不愿意做手术的,陈亦乐教授、喻霞主任反复和我沟通,再加上之前三次化疗,副作用不大,对你们比较信任,不然早跑了。」

她还打开手机的相册,给我们看她手术前写好的「遗书」——

「怕下次再有意外,就真的来不及了。」

肖大姐脸上的神情很轻松,嘴角还带着笑,但她身上的病服告诉我们,她也是一个病人。

卵巢癌有“特别偏好”

你被选中了吗?

卵巢癌之所以被称为“妇癌之王”,其中一个很关键的原因是:深藏不露。

卵巢癌因为其深藏在盆腔中,早期没有症状很难被患者察觉。多数情况下都是身体出现了腹水表现,患者开始腹胀,去医院检查才发现已经患上癌症,部分的卵巢癌发现即为晚期。

这五类人容易被卵巢癌盯上:

有卵巢癌家族史的人:卵巢癌家族史是卵巢癌发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如果家族中有一级亲属患卵巢癌、BRCA1或BRCA2基因突变携带者、遗传性非息肉性结直肠癌综合征(HNPCC)患者、遗传性乳腺癌-卵巢癌综合征患者,那真的要小心加小心。 有生育问题的人:不孕、未产、初潮早、月经周期短、绝经年龄延迟、使用促排卵药物等因素,都会因为持续排卵而增加卵巢癌风险;相反的,妊娠、哺乳是减少卵巢癌患病风险的保护因素。 绝经后进行激素替代治疗的人。 50岁以上的人。 接触滑石粉或吸烟的人。

每年14万女性死于卵巢癌!

但有人靠“团战”重拾信心!

“卵巢癌要做好长期抗战的准备。”湖南妇女儿童医院妇科首席专家、主任医师陈亦乐曾在接受采访时说,“相比其他恶性肿瘤,卵巢癌病程比较长,不容易根治,病人不可避免的会要反复求医。”

这就需要通过规范化治疗,有计划地给病人提供个体化综合治疗方案。同时,针对其发病特征,医生和患者之间也需要不断地联系和配合,争取最长的生存时间和最好的生存质量。

这也是陈亦乐教授创办“草莓妇瘤公益俱乐部”的初衷,她希望通过俱乐部这个平台,让患者能够得到科学的康复指导以及适宜的康复制定方案。

▲本文专业内容由湖南妇女儿童医院妇科陈亦乐教授专业审核

(编辑ZS。部分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湖南医聊特约作者: 湖南妇女儿童医院 杨根

关注@湖南医聊,获取更多健康科普资讯!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相关推荐

网友评论

  • (*)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