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三代试管婴儿价格(有哪些适合在家里跟孩子做的科学实验?)

第三方分享代码
admin 3年前 (2022-10-08) 四川试管婴儿 14 0

=======2020年5月22日更新======

儿童已初步形成对客观世界及日常经验的看法和解释,即儿童朴素理论。这里带孩子做实验,必须提起教育学上一个理论:建构主义。构建主义认为知识是由认知主体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经验主动组织而形成的,具有主观性。学习不是简单地把知识向幼儿的传递,而是幼儿主动建构认识的过程。从朴素理论的特点出发,分析儿童可能具有的相关经验,建构相应的科学场景,引导儿童亲自观察、猜测、解释、探究,引发认知冲突,并促进其审视、反思、逐步修正自己的经验和认识,以形成更为科学的新概念、新解释。

根据注明心理学家皮亚杰的理论,幼儿在7岁前处于前运算阶段,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通过动手操作,能够有效的增加孩子对科学知识的感性认识,为今后上升到理性、抽象思维奠定基础。

而孩子做实验既锻炼了孩子的动手能力,也增加的孩子对科学现象的感性认识,正是由于这种感性认识,为今后孩子理解科学理论的众多抽象概念提供了良好的心理基础。

目前,市场上有相关成套的试验盒子,既有指导书又有试验耗材和试剂。家长如果想在家和孩子做一些家庭试验,试验盒子应该是个不错的选择。试验盒子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孩子探索、理解、感受抽象的科学试验。

为了测评试验盒子,我今天准备了三个试验盒子。一个是在网上购买的物理化学试验盒子;第二个是STEM-神奇的家庭科学实验室(作者:(美)本·R.戴维斯;出版社:一米阳光童书馆 | 北京日报出版社);第三个是熊猫试验盒子(童心制物 (Makeblock))。今天我们就横向对比着三个试验盒子,给予广大知乎亲子的知友一些参考,并对这三个盒子在使用过程中的一些反思。我收集了三套试验盒子,通过横向对比来给各位感兴趣的家长朋友进行介绍,并且最后介绍自己的感受。

注:STEM是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的英文缩写,STEM课程重点是加强对学生四个方面的教育:一是科学素养,即运用科学知识(如物理、化学、生物科学和地球空间科学)理解自然界并参与影响自然界的过程;二是技术素养,也就是使用、管理、理解和评价技术的能力;三是工程素养,即对技术工程设计与开发过程的理解;四是数学素养,也就是学生发现、表达、解释和解决多种情境下的数学问题的能力。

这次参加测评的三个试验盒子

开箱测评

今天收到了熊猫试验盒子,我与孩子迫不及待的打开了盒子。盒子挺大的,以熊猫卡通图案为背景图画,外观设计孩子还是比较喜欢,有一个提手,携带也比较方便。

打开后,盒子里面有一本书和若干试剂耗材。我感觉这种组合方式还是比较合理的,因为有些试验盒子(包括我这次测评的物理化学试验盒子)只有一张图片,手机扫二维码,通过在线视频学习试验操作。因为实验科学是需要试验手册和试验记录本的,进行合理的试验记录是培养孩子良好的科学研究习惯必不可少的环节。

首先,就包装来说,我个人感觉可能还是塑料收纳箱会更加适用一些。因为,在这些试验中是有不少于液体有关的试验,纸盒子包装一方面不利于清洗,另一方面纸盒子湿了以后不利于存放试剂和耗材。

试剂耗材测评

在试验耗材和试剂方面,三个盒子各有不同,由于价格差异,可比性较小,但熊猫试验盒子和STEM-神奇的家庭科学实验室都各有特色。物理化学试验盒子耗材试剂最为丰富,但我认为有些过量了,毕竟羊毛出在羊身上,像里面的记号笔和剪刀之类的东西没有必要一起打包卖给消费者。

在试验耗材选择上,熊猫试验盒子采用的是50 ml离心管(圆底)和架子,而另外两个试验盒子都是用的塑料试管和试管架。这种设计可能和试验内容有关,但不得不承认,熊猫盒子里的EP管(离心管)口径比较大,更适合孩子亲子操作。

另外,熊猫盒子里面自带的几个勺子,孩子也是超级喜欢,不同颜色\不同大小的勺子可以极大的激发孩子的操作兴趣和积极性。

不过,在STEM家庭科学实验室盒子里有两个东西孩子是炒鸡喜欢,一个是指南针;一个是放大镜。有段时间孩子拿着放大镜到处观察,出去玩也要带着。基于此,给孩子订购的显微镜已经在路上了。

在我看了,有时候只需要给孩子一个放大镜(或者其他的小玩具,例如磁铁、指南针等)就能够为孩子敞开一扇通向科学的窗户---因为孩子真的会自己主动的去探索,而这要比说教有效的多!

配套书籍测评

在配套书籍方面,熊猫试验盒子和STEM-家庭科学实验室都配备了配套的书籍,但物理化学试验只提供了一个二维码,可以用手机扫描观看操作视频。在亲子试验过程中,利用书籍指导试验形式感上要高级很多,使用手机观看视频的话,在操作过程中需要不断的暂停视频,而且试验准备阶段利用视频找到相应的耗材和试剂也非常的麻烦,强烈不建议在成本方面削减配套书籍。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三个试验盒子中,都没有试验记录本。要知道,科学研究过程中,试验记录和试验反思是非常重要的两个环节,也是培养孩子科学素养的重要内容。不过在STEM-神奇的科学家庭试验配套书籍中,有个别页码已经印上试验记录表。

STEM-神奇家庭科学试验

在配套书籍内容方面,两个配套书籍各有侧重点。熊猫试验盒子更像是一本试验指导手册,这样编排的好处是家长和孩子在进行试验的时候,非常容易上手,需要提前准备什么、如何操作、试验结果(实物照片)都是非常清楚的,但需要家长提前了解科学启蒙和科学素养相关知识,在自己已有知识框架内利用熊猫试验盒子培养孩子对科学的感性认识。而STEM-神奇的家庭科学实验室配套书籍更像是一个关于孩子STEM培养指导手册,通过这个书记可以相对系统的培养孩子的科学素养,但在试验操作过程中需要家长自身多思考试验如何进行。

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部分试验内容同质化。 不可否认的是,试验盒子存在部分内容同质化,例如在STEM和熊猫盒子中,都发现有液体通过纸吸水转移的试验。

试验盒子产品在今后如果能形成具有自己显著风格或者明显特色的试验盒子可能更受到家长的喜欢。而同质化的内容也会影响家长的二次购买或竞品相似度过高导致竞争力下降。

科学试验其实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和领域,包含的内容是非常非常多的。我也希望在今后的开发过程中,优秀品牌试验盒子研发开发出异质性的产品。我认为好的试验盒子一定是具有侧重性的,面面俱到很容易流于肤浅。

2. 从我个人的角度来说,熊猫试验盒子如果能够将试验内容系统化(例如幼儿科学素养培育指导手册,非试验指导手册),不同年龄/不同培养侧重点可按照指导手册购买不同的试验盒子,可能家长朋友在选择试验盒子时焦虑会少一些。

3. STEM-神奇家庭试验盒子如果能够将S, T,E,M分开会更好。至少我自己家里数学启蒙的教具就有很多,包括培养孩子数字表征的教具、培养孩子直观想象的教具、培养孩子空间几何观念的教具、培养孩子逻辑推理的教具... ...

总结

测评的这三款试验盒子中,熊猫试验盒子和STEM-神奇的家庭科学试验盒子都有自己的特色,都还是不错的试验盒子。但侧重点不尽相同,前者偏向于试验(书本为辅助)后者偏向于系统学习(试验为辅助)。各位家长在选择的时候可稍加留意,选择适合孩子的类型即可。

======以下为2020年4月20日更新======

先说观点:做什么实验不重要,重要的是为什么做实验。

中国的家长是焦虑的,恨不得孩子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但受父母格局的限制,很少有意识的对孩子的逻辑思维,科学素养等方面进行培养。这也是当今社会的一个基本国情,国民科学素养普遍偏低。

由于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和人们对自身定位的提高,学校的教育培养已经无法满足人们对知识和素质发展的渴望,同时受到“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思想鼓动,家长在对待孩子的教育培养更是不遗余力、倾尽所能,为孩子寻找各类课外培训,期望自己的孩子能处在领先的位置。在各种内外因素的影响下,名目繁多的教育培训机构在各个城市雨后春笋般地破土而出,成为了我国教育产业的一股新势力,令人瞩目。但目前我国培训市场主要集中在英语、美术、舞蹈、音乐、体育等方面。往往忽略科学思维和素养的训练和培训。家长普遍缺乏对儿童进行科学启蒙意识(或混淆常识教育与科学启蒙)。儿童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个环节中普遍缺乏足够的机会接受启蒙教育和科学素养的培训。

相对来说,国内缺少培养孩子科学兴趣的机构

学校虽然具有科学教育内容,但具有很多不足,并不能完全满足教育目标。总体来说,科学教育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1.科学教育目标简单。过于注重知识点(科学原理)、科学活动结果,忽视将科学概念与科学研究过程结合,忽视培养幼儿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目标。2.教学实施过程不适宜。教学方法,受传统理念束缚,普遍使用讲解、演示和按指令操作等方法。很少使用发现法、探索实验法,即使采用也较多停留在低级水平。3.家长认识参差不齐。有的家长认为幼儿实施科学教育没用处;有的家长虽赞同,但却缺乏培养。4.幼小科学教育脱节。一般小学科学课延迟到三年级开课,导致了幼儿园与小学科学教育不衔接。这既不利于学生的发展,也不利于科学教育的普及与提高。

====我是逐渐进入正轨的分割线====

科学研究需要哪些能力呢?

围绕科学研究所需的四种能力: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创新能力(Creativity),合作能力(Cooperation), 交流能力(Communication)

科学启蒙包含三个方面:1.科学探索过程的技能。具体包括观察、分类、运用时空、确立关系、数量化测量、交流、实验、控制变量、解释数据、下定义等。

2 .科学知识。通过科学探索过程收集的知识体系概念、概括、原理、用于预测事物的定理或解释现象的最简单的规律。

3.科学的态度与价值观。即在科学活动过程中人们所共有的对科学活动的认识与评价人类从事任何活动都会持一定的态度与价值观。

所以,建议大家可以通过培养孩子的科学探索过程的技能、增加孩子的科学知识、树立正确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入手,对孩子进行科学启蒙。

所以,我们在和孩子做实验的时候要围绕以上三个方面培养孩子的科学精神,还是偏向于启蒙吧,需要有些耐心,这种事很可能到了青少年或者成年后才能体现出启蒙效果来。

====我是已经进入主题的分割线====

我就分别来说吧,通过这些试验让孩子培养科学意识,逐渐培养孩子的科学思维。

虽然我是学生物出身的,但对于试验,我是首推数学游戏的,因为数学最纯粹,逻辑性最强,试验最严密。

数学核心素养有六种:

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数学运算、直观想象、数据分析.

都是科学研究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素质。

其实我是更提倡没事了多带孩子去外面接触大自然,但情况特殊只能在家看看绘本和做做试验了。推荐几个绘本如下。

数学的话题有时间了我再详细的和大家分享吧,今天主要和大家分享一下生命科学(主要是植物,特殊时期,安全第一)。

植物喝水的嘴巴在哪里?

植物的嘴巴在哪里?植物的嘴巴在哪里?

植物能不能看到光呢?

设计试验如下,让孩子先思考植物能不能看到光,然后再尝试设计试验。怎么样才能找到找到植物的眼睛:

设计几个对照组:

完整的植物去掉顶端的植物黑暗中生长的植物去掉叶子的植物

建议对比观察,让孩子自己总结出规律得出结论来。

Help a Plant See the Light(植物能不能找到阳光呢?)

让孩子了解生命的周期(植物为例)

先让孩子了解植物的生长周期(先从理论入手),如下图。

可以设计如下实验,让孩子观察。这个试验方法的好处就是透明玻璃杯容易观察种子的萌发,生根,发芽等过程。(可以在光下和暗下培养,对比观察)

实验设计

引导孩子做好试验笔记。如下图所示。

做好观察笔记(养成好习惯)

动物的生命中期观察(尤其是有变态反应的昆虫)

例如本次的蝗虫在和小朋友比较熟悉的蝴蝶。

可以根据事例介绍蝗虫的两种形态,一种是独居形态,一种是群居形态。本次的蝗虫灾害就是以第二种形态存在的。

蝗虫的两种形态,差别很大,以至于人们以为是两个物种蝴蝶的一生

了解自己的身体

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让孩子了解自己的身体,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开展很多种教育---极力推荐。

你吃的饭在身体里经历了什么为什么会流血心脏为什么不停的跳动两性教育

以上。

欢迎关注我

,持续获得家庭教育和数学启蒙方面的知识和反思。

相关推荐

网友评论

  • (*)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