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符畅图、视频/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周巍
拿出黄色的医疗废物包装袋,两头用红色绳子绑紧,一个简易的核酸采样“挎包”就做好了……5月8日一早,白云区人和镇高增一村的祠堂门前,数十名医务人员正忙得热火朝天,为当天的入户核酸采样工作做准备。这样的自制“挎包”,每个人要背上三个,分别用于放置核酸采样器、标本试管及医疗垃圾。
据悉,4月28日起,人和镇高增村等区域被划定为封控区,严格实行“区域封闭、足不出户、服务上门”管理措施。每天上午,全副武装的“大白”们两两一组,并由一位当地村民志愿者带路,挨家挨户上门进行核酸采样。当天,羊城晚报记者跟随其中一组“大白”,体验了入户核酸采样的全过程。
“做核酸咯!”沿着高增高和中四巷,志愿者骆河青一边敲门,一边大声喊道。居民开门后,“00后”医务人员梁海文为每个人一一扫码核对信息、确认姓名,再由另一名医务人员林敏群进行采样。梁海文手上还拿着一张纸和一支笔,随时记录采样的户数、管数、人数及红码人数。
“我们现在所在的高增村001网格,是本轮疫情较为严重的区域,红码人数也相对较多。”梁海文说,近期随着疫情形势趋于稳定,部分红码人员转为绿码,因此需要动态更新这部分群体的数量。
身着密不透风的防护服、头戴隔离面罩,手套和袖子的接口处还用胶带缠紧,没走一会,大家就已经汗流浃背,记者的眼镜和面罩上也裹了一层雾气,在光线昏暗的楼道中行走时,甚至看不清脚下的阶梯。而对梁海文、林敏群、骆河青来说,这已经是他们这十天来的常态,即使要辗转多个楼栋、最高一次爬五楼,他们也毫无怨言。
“小朋友,嘴张大一点。”身为两个孩子的母亲,遇到家里有小朋友的,林敏群格外有耐心,会蹲下身,轻言细语哄小朋友张开口,采样完成后还会对小朋友说:“真棒,真乖!”
从上午9时50分到11时47分,近2个小时的时间,梁海文、林敏群、骆河青小组共完成81人的核酸采样,其中红码人员22人。脱下防护服,他们的脸上、手上清晰可见一条条压出的痕迹。而他们的坚守和付出,也让居民们看在眼里,一句句真诚的“谢谢”,或许是最好的肯定。
【人物故事】
梁海文:虽是“00后”,也能挑大梁
广中医一附院白云医院内一科心肺康复中心康复治疗师梁海文出生于2001年,年纪虽小,却是疫情防控前线的一名“老将”了。
“去年起,我就经常支援大规模核酸检测工作,上个月白云湖街大冈社区、榕溪社区被划为封控区后,我主动报名参加驻点,主要负责上门采样工作。”他说。上一波任务结束,刚回家休整了一天,4月29日凌晨,他又接到医院通知,当天一早就出发来到人和镇高增村驻点,直到现在。
高增一村共有27个核酸检测小组,梁海文是第6组组长。每天早上,他需要将当天的物资和任务都分配好,然后穿上防护服,和队员林敏群一同开展入户采样工作,并对住户的信息做好登记。采样结束后,要将搜集到的信息整理好,然后安排第二天的任务。“这么多天也习惯了,不会特别累。”他说。对于组长一职,他表示,“可能是我外派次数多,经验相对丰富,所以要承担更多责任。”
梁海文的女朋友是太和镇卫生院的一名医护人员,近期也一直坚守“疫”线。不能相见的日子里,两人会在聊天中相互鼓励,叮嘱对方做好防护。家人也很支持梁海文的工作,平时任务结束后,他也会通过电话和视频,让家人放心。
5月8日恰好是母亲节,梁海文表示,往年这个节日他都会在家做饭给妈妈庆祝,当天早上出发前,他也专门给妈妈发了节日祝福。“现在最大的心愿就是早日解封,回家陪家人吃吃饭、谈谈心。”他说。
林敏群:
“二孩妈妈”在封控区度过母亲节
47岁的林敏群是广中医一附院白云医院产科主管护师,从1994年至今已经工作28年了。“平时主要忙门诊工作,也一直想为疫情防控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上次主动报名支援白云湖街,但因为满员了没去成。”林敏群说,此次来高增村驻点,是她第一次站上战“疫”的前线。
完成近2个小时的上门采样后,脱下防护服的林敏群,脸上是口罩压出的一道道痕迹,她却不以为然。“居民封控在家不能出门,也很辛苦,听到他们说谢谢、辛苦了,作为医护人员,这是我们应该做的,大家都尽一份力。”她说。
身在封控区,最让林敏群牵挂的,还是家里的两个孩子,尤其是在给小朋友做核酸时,她总会想起自己的孩子。林敏群的丈夫周永新是人和镇卫生院的医生,近期刚结束疫情防控任务,尚在隔离中。5岁的小儿子只能靠22岁的大女儿照顾。每晚,她总会通过视频,和两个孩子说说话,聊聊当天的情况。这个母亲节,林敏群仍然坚守在封控区,她说:“人和镇好了,我们就好了,希望早日解封,回家和孩子们团聚。”
骆河青:为了大家,总要有人挺身而出
36岁的骆河青是高增一村村民,也是负责引导医务人员挨家挨户上门进行核酸采样的志愿者。
“上一轮疫情期间,我就主动报名志愿者,主要负责维持核酸检测点的秩序、帮助居民扫码录入信息等。”他说。本轮疫情来势汹汹,高增村被划入封控区,村民或多或少感到害怕、担心,不敢出门,因此前期志愿者的招募工作面临困难。
“医务人员来村里,没有人带路的话,很难找到路线。疫情防控需要大家一起参与,需要有人去做。”骆河青说,于是他报名成为一名志愿者。“我的主要任务是给医务人员指路、登记住户信息,下午也会帮忙运送物资。这些工作倒不会很难,最难的是穿着防护服的时候,很闷热、难以呼吸。以前没有体会,现在能深刻感受到医务人员的不容易。”他说。
令他颇有感触的是,疫情期间,还有不少热心村民踊跃捐款捐物,为老人、志愿者、租客等,送上蔬菜等物资。“以前感受不到这种气氛,现在有这么多爱心力量,能感受到村民的团结和凝聚力,我还是挺感动的。”他说。(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王楠
网友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