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三代试管机构(原创 【医学小常识】贫血知多少)

第三方分享代码
admin 3年前 (2022-09-30) 上海试管婴儿 18 0

原标题:【医学小常识】贫血知多少

本期专家: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血液病科 主任医师 丁晓庆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 血液病科 主治医师 廖俊尧

贫血是指人体外周血红细胞容量减少,低于正常范围下限,不能运输足够的氧至组织而产生的贫血综合征。我国血液学家认为在我国海平面地区,成年男性Hb<120g/L,成年女性(非妊娠)Hb<110g/L,孕妇Hb<100g/L就有贫血。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居民贫血患病率为20.1%,其中男性为15.8%,女性为23.3%;由于女性的特殊生理状况,女性的贫血患病率远高于男性;老年人贫血患病率随年龄的增加呈上升趋势。

贫血一般临床表现:

疲乏、困倦,皮肤、粘膜苍白,心悸,气急或呼吸困难,头晕、头痛、耳鸣、眼花、注意力不集中、嗜睡,食欲减退、腹部胀气、恶心、便秘等

贫血的分类

01 贫血程度分类

根据外周血血红蛋白含量,贫血分为:

①轻度,Hb从正常下限~90g/L;

②中度,Hb为90~60g/L;

③重度,Hb为60~30g/L;

④极重度,Hb<30g/L。

02 病因分类:

可分为失血性、溶血性和红细胞或血红蛋白生成不足三类。

1.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生成不足:

(1)造血物质缺乏:如铁、维生素B12、叶酸、维生素B6缺乏等。

(2)骨髓造血功能障碍:再生障碍性贫血等。

(3)红细胞生成素不足:慢性炎症性疾病、慢性肾病。

(4)其他:骨髓肿瘤细胞浸润导致的贫血(白血病、恶性淋巴瘤等)。

2.失血性贫血:

(1)急性失血:如创伤性大出血,出血性疾病等。(2)慢性失血:如溃疡病等。

3.溶血性贫血:

(1)免疫因素:体内存在破坏红细胞的抗体,如新生儿溶血症、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等。

(2)感染因素:因细菌的溶血素或疟原虫对红细胞的破坏。

(3)物理化学因素:如苯、铅、砷、蛇毒等可直接破坏红细胞。

(4)其他:如脾功能亢进、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等。

03 形态分类:

根据红细胞数、血红蛋白量和红细胞比容计算出红细胞平均容积(MCV)、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MCH)和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将贫血分为以下四类:

中医学中没有贫血的名称,但从患者临床所呈现的证候,如面色苍白、身倦无力、心悸、气短、眩晕等,则相似于“血虚”、“阴虚”。一般可将贫血划入“血虚”或“虚劳亡血”的范畴。

中医认为,血的生成来源于水谷之精气,人摄取水谷营养物质,由中焦(脾胃)吸收了饮食物的精微,通过肺的气化作用,变成营气,营气经心火赤化为血而濡养全身。中医谓“心主血、肝藏血、脾统血、肾主骨生髓”髓血同源、经血同源。故中医治疗贫血需要根据不同的症型来选择不同的方药。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相关推荐

网友评论

  • (*)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