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孕是一项十分重要的生活计划,特别是对于准备组建家庭的夫妇。
在备孕过程中,很多人会被各种各样的谣言和误解所困扰,我们将为您提供一些备孕方面的科学知识以及准确的信息。
科学的备孕不仅能提高受孕率,也能获得高质量的精子和卵子,形成一个优质的受精卵,从而达到优生优育的目的。
至少要有三个月以上的备孕时间,才能达成优生优育的初衷。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就怀孕了,也不代表有问题,大多宝宝仍然是健康的,是可以继续妊娠的。
想要高效备孕
这几件事要提前了解
孕前检查
孕前检查是科学备孕重要的一环,可以排除染色体及其他的遗传疾病的可能。其中血常规、尿常规、血型、肝肾功能、空腹血糖、乙肝艾滋梅毒筛查、地中海贫血筛查为必查项目;
宫颈细胞学检查、HPV、TORCH筛查、阴道分泌物检查、甲状腺功能监测、性激素、胰岛素、75g葡萄糖耐量试验、血脂检查、心电图作为备查项目。同时建议筛查与生殖功能相关的维生素D、同型半胱氨酸检查。
补充叶酸
叶酸是备孕期最重要的营养素之一,目的在于预防胚胎早期发育神经管闭合不全,所引起的一类中枢神经系统先天缺陷,主要临床类型包括无脑、脊柱裂和脑膨出。
备孕期间,女性要服用叶酸补充剂,每天常规推荐量为400~800μg,这么做可以降低胎儿神经管缺陷发生率。建议在备孕前3月开始持续补充。
备孕饮食方法
备孕期的饮食并不特殊,只要热量合理、营养均衡就行,也不需要特意去「忌口」。不过,也有一些关于男性饮食的小技巧,可以让精子更健康。
比如缺锌会减少精液量和睾酮水平,而且缺锌还影响身体对叶酸的吸收和代谢,吃肉类、海产品、全谷类食物可以保证每天的锌摄取量,多种复合维生素也含有锌。
备孕如何用药
男性需谨慎服用药物。目前有很多药物会对精子造成影响,比如常见的抗生素(庆大霉素、四环素、环丙沙星、红霉素等)、抗抑郁药物、激素和化疗药物等。女性如果备孕期生病不适,是可以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用药治疗的,不需要「谈药色变」。
一般在说明书上,都会标注药物的安全等级,如果查找不到,也有类似「孕妇禁用、孕妇慎用」的文字,这类药物最好还是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健康的生活方式
不抽烟、不喝酒、不熬夜、不挑食偏食、不暴饮暴食,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对于备孕男士来说,建议避免频繁的桑拿或热水浴,因为长时间在高温环境下可能会损害精子的生存能力。
保持适量的运动
选择空气新鲜的地方,适当的进行户外运动,30-45分钟/天,在时间上可以选择上午9-10点或者下午4-5点,这两段时间阳光比较温和,在运动的同时保证充足的日晒,从而补充维生素D。
进行体重管理
肥胖或低体重备孕妇女应调整体重,使BMI达到18.5-23.9kg/m²范围,并维持适宜体重,以在最佳的生理状态下孕育新生命。「低体重」(BMI<18.5kg/m²)的备孕女性,可通过适当增加饮食摄入量和规律运动来增加体重,每天可有1-2次的加餐,加餐可选择牛奶、水果、坚果等。
「肥胖」(BMI>28.0kg/m²)的备孕女性,应改变不良的饮食习惯,减慢进食速度、避免进食过量,减少高能量、高糖、高脂食物的摄入,多选择富含膳食纤维、营养素密度高的食物,同时增加运动。
良好的心理状态
心理状态有时会影响到生理状态,心理状态差,也会影响到排卵,降低受孕的概率,同时孕前心理状态不佳甚至会延续到孕期,影响孕期生活。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心情舒畅,精神愉悦,从而提高受孕概率,建立舒适的孕期生活。
最后,我们需要重点注意的是,备孕这件事最重要的是情绪,心情好比一切都重要。准备好迎接新生命的到来,积极面对孕育期可能带来的艰辛和不适,保持平静、放松的心态。
为高效怀孕,我们整理出以下科学测排卵助孕方法,请查收!
测基础体温
不用任何费用,但执行起来比较困难,很难坚持一早测体温。同时基础体温主要是帮姐妹们了解排卵情况,且体温升高发生在排卵之后,具有滞后性,因此也不常规推荐此方法用于备孕的排卵监测。
排卵试纸和 B 超检测排卵
一般来说,规律月经周期28 - 30 天,那么就在月经的第 10 天开始监测。目前来说,这两种方法最常用,B 超监测排卵比排卵试纸更为直观可靠(因为我们可以直接看到卵泡的形状)。也可以两者结合起来监测排卵,指导备孕。排卵试纸在 LH 达到最高峰时出现强阳性,而 LH 峰出现的 36 小时左右女性会排卵。因此,用排卵试纸指导备孕的小姐妹,应该在试纸出现强阳性的当天和次日同房。
我院排卵检测在诊室内由生殖科医生操作,避免再去B超室等待检查,再回诊室看报告,会更加方便。
检测黄体中期孕酮水平
孕酮水平能证明这周期有排卵,但需抽血检测,不推荐普通的备孕去检查。如果是不孕的姐妹,还要用孕酮水平检测卵巢黄体功能。
——内容审核:生殖科 叶馨
——本文部分图片或来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及肖像权问题,请及时联系管理员删除。
文章精选:
生殖备孕
孕期科普
妇产健康
产后康复
儿科儿保
点击“阅读原文”即可在线咨询
网友评论
最新评论